第 三十五 章

-

購v率足一半即可正常閱讀新章,

否則需延遲,

不便之處,

請親諒解

他跟李愛國是小學初中同學,

光屁股時打鬨出來的交情,

長大後關係一直很鐵。

閨女說的冇錯,那呂文偉就不是個好貨,既然薑豔一心要嫁,

那就嫁好了,反正她名聲遠揚,肯定說不上更好的人家,

不存在推人入火坑之說。

呂文偉耍了他閨女,

要是看著他娶一房賢惠媳婦過安生日子,

薑父不得勁。兩人折騰到現在,

乾脆湊一起過,榨出剩餘價值也好還薑大伯平靜。

未婚對象鬨矛盾致人落水,遠比偷情男女藕斷絲連好聽多了,

南坪村的麵子也好看。

李愛國一提,其他村委乾部肯定樂意,呂家再不情願也抗不過。

薑父的去向,

薑寧有猜測,

不過她冇多理,

將今天賣栗子糕的錢整理好,

記了賬後放進小錢箱,

她就睡下了。

十天盤一次賬,

利潤兄妹三人均分。

本來薑建設兄弟要少拿,薑寧不同意,她雖耗時多,但重體力活哥哥們多乾,還有大嫂平時幫忙,二哥聯係麪粉等原材料。

最後薑父一錘定音,那就均分。

兒女關係不為金錢所動搖,薑父薑母很高興,他們平時幫忙拒絕分利潤,夫妻手裏有錢,拿不拿以後都是孩子們的。

薑寧兄妹無奈,隻好在父母生日或節日,給錢或多買東西回家。

一夜無詞,第二天一大早,趙家二姨就趕過來了。

她是媒人,笑吟吟詢問薑家最終意見。

薑家同意了。

大喜事兩家都高興,接下來,就該密鑼緊鼓準備結婚了。

趙向東這次假期回鄉相親,部隊領導是知道的,因為不知事成不成,就說好不成就當探親,早些回來;成了的話發個電報回來,他連婚假也一起休了,正好辦喜事。

婚假連同探親假有一個月,聽起來不少,但實際用上操辦婚事,就十分緊迫了,這還冇有減去往返部隊的時間。

趙家火急火燎,薑家既然決定嫁女,也不會在這地方過不去,雙方齊心協力,儘快把婚事操辦起來。

“彩禮錢我們不多要,就一百二十塊。”

薑父薑母在屋裏商量,年初才分田到戶,從前生產隊一起乾活,社員是冇什麽錢的,壯勞力多的家庭,分了糧食後,一年到頭最多也就領個幾十塊錢。

甚至有的家庭,還要倒欠。

不過趙向東情況不同,他參軍多年,部隊管吃管穿還有津貼工資,就說他升了營級後,工資有七十多塊。

就算他多年來一直寄錢回家,自己冇存多少,趙家也不可能將他的錢都花完,一點娶媳婦的都冇攢下,算算他的工資,一百二不多。

薑母不圖錢,她圖的是閨女腰桿子硬,這年頭很看重彩禮,窮苦人家還要半袋糧食,你不要不會顯得清高,反而會讓人婆家看不起,鄰裏嘀咕。

“那一百二彩禮都給寧寧,我們加三百塊進去,當壓箱底錢。”

本來薑母準備的是一百八,畢竟兄妹三個賣糕點前,家裏雖相對寬裕,但也有個限度,孃家貼補近兩百塊壓箱底錢,在南坪村絕對是頭一份了。

這不因為薑寧在今年,前前後後孝敬了爸媽有一百塊出頭,薑母都給她添進去的。

四百多的壓箱底錢,林縣都少有了。

薑父聽了點頭,“至於其他,就看趙家準備吧。”

趙向東冇參軍前,趙家不咋的,住的還是四間小小的茅草房。他參軍後幾年,趙家扒了舊房子,給蓋了八間大屋,去年還把草蓋換成了瓦蓋。

說實話,趙家條件隻能算還行,跟薑家有距離。薑父看中的是趙向東這個後生,人好其餘條件可以適當放鬆,反正閨女婚後隨軍,不住趙家,置再多大物件,她也難搬走。

現在縣裏結婚,流行三轉一響,自行車、縫紉機、手錶,收音機。

農村人錢少還弄不了票,一般想置辦齊全不可能,能有其中一樣就羨煞旁人了。

薑父薑母商量好了,趙家怎麽也能弄個一兩樣,對方有一樣,他家就陪嫁一樣,有兩樣他家就陪嫁兩樣。

還有立櫃、平櫃、梳妝櫃等嫁妝,薑家早兩年就讓人打好了,存在後屋裏。

至於薑寧的私房,薑父薑母再暗地裏給的,就不放在明麵,畢竟財不可露白,嫁妝再多就太紮眼了,且與彩禮相差太遠,也打趙向東的臉,不利於夫妻和諧。

“老頭子,如果陪嫁就一大件,是給買手錶還是自行車。”薑母琢磨。

“我要手錶。”

薑父換冇答話,薑寧就探頭進來,她聽到最後一句,就順口答了,“爸媽,手錶我能帶著呀。”

“不害臊。”

薑母笑著拍了一下閨女手臂,拉她在身邊坐下,“老頭子,閨女說得對,手錶能帶去省城。”縫紉機笨重,所以才第一時間被排除了。

最好趙家彩禮也是手錶,閨女女婿一人一塊。

“爸媽,如果還有自行車的話,我就拿著票好了,到楊市再買,反正是陪嫁,我家愛咋就咋地。”

如果在林縣買,肯定歸趙家人用,自己陪嫁,爸媽的血汗,薑寧捨不得。

直接帶票的話,她有錢,也不用爸媽再給了。

“閨女說的對。”

薑母讚同,光其他嫁妝已經很好看了,這些大件實惠些更好,冇必要便宜了別人。

薑父也點了點頭,摸了摸閨女發頂,一眨眼就那麽大了,要嫁人了。

*

薑家歡喜中帶著不捨,總體氣氛是愉快的,相較而言,趙家就複雜多了。

“……彩禮一百二十塊錢,三轉一響大件隨你們意,日子就東子休假。”

趙家堂屋門敞開,趙老頭吧嗒吧嗒抽著水煙筒,趙母拉了條凳子給妹子坐下,一家老少整整齊齊,安靜聽著趙二姨帶回的話。

“一百二十塊錢?”

二姨剛歇下話頭,趙大嫂孫秀花驚撥出聲:“這鄉下地頭的,哪家閨女值一百二?薑家這是要搶錢?!”

她嫁過來時,孃家就收了十塊錢加半袋子糧食彩禮,還是粗糧,這也就七八年功夫,怎麽就成一百二十塊了?

還三轉一響看情況給買?

二叔子屋裏有新打的床櫃,還有酒席,這結個婚怎麽就那麽厲害?

家裏錢數目是固定,老二結婚花多了,一家人留下的就少了,孫秀花心如刀割,不顧趙向東在場,臉一拉,“不得了了,薑家閨女是金子打的!”

她嘀咕,“結個婚得好幾百,哪家霍霍得起?”

“老大家的,你這話說得就虧心了吧?”

趙二姨忍不住反駁出聲,“你嫁進來什麽光景,現在什麽光景?”

孫秀花進趙家門時,恰逢林縣所在省份遭遇災荒,那時候一袋糧食有多珍貴?要知道當時不少閨女出門連彩禮不要,但求能在夫家混個半飽。

“東子每個月工資寄一半回來,這都多少個一百二了?”

趙二姨掃了眼敞亮的瓦頂堂屋,東子有能耐,以前家裏困難多照顧是應該的,但這麽多年寄錢回來,怎麽也得把他娶媳婦的錢攢了夠吧?

她聽她姐說過的,東子開頭兩年津貼少,全部給寄回來,後來升上去了,才逐漸給自己留點,再後麵家裏好過多了,才自己留一半,往家裏寄一半。

九年攢下來,要說一百二彩禮都拿不出來的話,就太過分了。營長工資七十二塊,一半三十六,東子升了半年,就給家裏寄了兩百塊。

-